【加快水务新跨越,,建设滨水新家园】 滨旅水务

  加快“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开发建设步伐,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努力打造滨水名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地域广阔,河流众多,境内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8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2条,河流总长度6179.5公里。蜿蜒千里的松花江穿城而过,流经哈尔滨4区8县(市),区段总长466公里,“两河”(阿什河、呼兰河)、“三沟”(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交相辉映,万顷湿地静卧城中。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优势,哈尔滨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水兴业、以水富民”和加快建设滨水城市的要求,结合实施 “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从哈尔滨水资源禀赋和“人水和谐”现代治水理念出发,确立了城市发展建设“以松花江为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快“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开发建设步伐,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努力打造滨水名城。
  科学谋划,首次确立“以水定城”新理念
  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城市生命的灵魂。一定程度上,人类文明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就是与水相生、相伴、相博弈的过程。人类水观念历经“逐水而居、畏水如天”、“以水为患、堵疏并用”的演变,开始进入“以水为源、护水亲水”的新阶段,城市规划建设也由“灰色”、“绿色”加速向“蓝色”转变。2009年以来,哈尔滨市认真贯彻落实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上升为城市发展重大战略,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和基础,深入研究谋划了城市发展总体战略。原市委书记盖如垠同志将其提炼归纳为“以水定城”,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属于首次,与中央强调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三条红线”的目标高度契合。基本内涵就是 “以河网水系定城市发展格局、以水资源承载力定产业布局、以水生态修复打造滨水城市景观”。“以河网水系定城市发展格局”,体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的理念。城市空间拓展要充分考虑城市水系格局和水资源的均衡利用,努力做到统筹使用全市水资源。“以水资源承载力定产业布局”,遵循了用水效率控制的原则。产业布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和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水生态修复打造滨水城市景观”,凸显了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内涵。水生态修复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水排放,积极推进截污治污工程,还河流健康的生命。同时,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还要突出水安全、注重水生态、发展水经济、培育水文化,努力实现人水和谐。近年来,在“以水定城”发展战略指导下,哈尔滨市先后申报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全国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
  整体规划,合理构建水城发展新格局
  哈尔滨把城市水系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形成了“整合利用大流域、大湿地、大滩岛资源,保护、开发、建设松花江生态文明”的总体思路。一是江北城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利用松北地区古河道纵横、湿地资源丰富等优势,结合防洪、灌排体系改扩建,构建“二纵、四横、十八湖”水网体系,实施引清补源、生态绿化、湿地保护,使松北地区河湖水面率达到12%,形成湿地生态景观和谐、独具特色的北国水城。二是江南城区打造水生态景观和经济产业带。按照“一轴、一廊、一带”思路,恢复沿河植被,推进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将阿什河建设成为一条体现北国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城市河流。三是沿岸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对“一江、两带、五岛十滩”进行生态敏感分析,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分类实施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四是建成区实施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遵循“以水定城”理念,对何家沟、信义沟和马家沟郊区段3条内河进行全面治理,建设清水河流、生态水岸和规模性绿色廊道,形成亲水、近绿、怡人的生态环境。
  超常运作,创立开发建设管理新机制
  水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在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支持的基础上,我们坚持自我挖潜、大胆创新,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创新推进机制。先后成立了“北国水城”、“三沟一河”和湿地游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协同作战。建立了目标考核督办机制,推行了部门代办制和超时默许制,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专项考核、全程督办,并由水务部门评价认定,落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创新融资模式。大力整合水利优良资产,组建了注册资本129亿元的哈尔滨水务投资公司,在项目所在区划定效益地块,通过信贷、发债等市场化手段扩大融资,利用滚动开发筹措建设资金和还贷本息。目前重点水利工程融资已达150亿元。三是创新征地移民模式。将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水资源开发紧密结合,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宜于创业的“都市田园”目标,在项目区内规划建设小城镇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解决征地问题,努力构建“城中有村、村绕城居”的统筹发展格局。四是创新管理模式。组建了江北水城调度指挥机构,以河网水系为整体,采用数字化管理手段,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确保水系管理、维护良性运行。五是完善配套法规。颁布了国内第一部水生态法规《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城市水系生态保护管理,确保水生态安全。
  探索实践,滨水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0年新战略实施以来,以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建设为统领,哈尔滨“以水定城”战略得到深入实施,滨水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北国水城”一期工程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66.5亿元,征收土地52.3平方公里,开挖渠道24公里,银水湾支渠通水见绿。“北国水城”样板区松花江避暑城完成总体规划,横贯东西的北京东路工程将于今年全线通车。“万顷松江湿地”建设顺利实施。累计投资2.77亿元,完成重点滩岛清障、退耕还湿20平方公里,金河湾湿地公园、阳明滩草甸岛、狗岛体育休闲岛、松花江森林公园等重要节点项目陆续完成,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一个月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多万人次。超级堤暨景观大道工程全面启动。投资65亿元、长100公里的松江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开工建设,完成道路土方填筑29.16公里;投资7亿元的呼口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52%;投资8亿元、长32公里的江南民主、巨源堤防路基土方工程全部完工,建成道路24.36公里。双向8车道、长1.5公里、投资7.1亿元的友谊西路堤路工程完工,形成了松江南岸第一条城市滨水景观路。“三沟一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三沟清水水源及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方案》和《阿什河流域经济景观带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铺设截污管线75公里,实现了“三沟”全线污水收集,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阿什河清淤治污和三沟清水水源工程顺利启动,初步打造了生态水岸和绿色廊道。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累计完成220多条段,城市供排水能力有所提升。
  水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灵气所在,无论是老城区展现欧陆风情新貌,还是新城拔地而起,都要首先解决好水问题、做好水文章。尽管在推进滨水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上,哈尔滨市依然存在着融资渠道较为狭窄、相关产业跟进较慢、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关系较难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工作理念的超前创新、取得成绩的难能可贵,依然引来了全国水利同行的高度关注。2010年以来,已经陆续有广州、武汉、成都、银川等10余个外地兄弟城市前来调研考察、参观学习。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撑。一是抓好北国水城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积极破解工程建设融资、土地征收等难题,全面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在“十二五”基本形成“北国水城”总体框架,展现江北水系的玉带倩影。二是抓好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以生态护岸、退耕还湿为主要措施,加快推进滩岛和湿地生态景观建设,全力打造独具北国特色的生态廊道,力争将“万顷松江湿地”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夏都”旅游圣地。三是抓好阿什河综合治理。从城市河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秉承“生态治河”理念,按照“先行治污,整理驳岸,再造景观,最后推进产业”的思路,重点实施阿什河经济景观带建设工程,统盘考虑,综合治理,逐步将阿什河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于朝气、辐射拉动两岸产业发展的经济景观带。四是抓好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进重点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全面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政监察执法,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大江盈碧,携来一脉丰水;长桥卧波,挽起两岸繁荣。哈尔滨这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正站在开发建设、振兴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富有北国特色的现代化生态水城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