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击碎“习惯”]

  孩瞳,你的来信,你的自我描述和评价,好像传达了很多信息,但逐条、仔细地再看一遍,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清楚。情绪、目标、人际关系、自身表现,都没说清楚——你有些“凌乱”。  不过,这并不奇怪。这是你在长大的过程中,开始审视自己了。你想弄清: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的未来又是怎么样的?我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你在考量自己。
  这可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有多少人苦苦思索终其一生而不得其解!
  也许正是这份尚显稚嫩的思考,还有我不知道的其他种种原因(比如家庭环境、自身条件),让你迷茫、游移,在没有得出确凿的、保险的答案之前,你选择了“每天,总是用一副笑脸掩盖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人问你对什么事物的评价,你总说一声“好”,甚至“总是在遇见认识的人时犹豫自己的问候”……
  你选择“隐身”,就像上网时的那个小头像,可以隐去,假装不在场。你对别人笑,心里却在想别的,别人向你征询意见,你一味敷衍,这样能以最小的付出,保持最大的安全。可是,这样真的不累吗?
  光是这么一封信,我想我对你尚缺乏了解。但不管怎么样,我想给你两点建议。
  其一,关于未来。其实,我觉得你真没有必要再去看那些所谓的励志类书籍。我相信你已经看得够多了。否则你不会那样,对自己步步紧逼。你竟然得出结论:“跟他们比,我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多么的失败。”
  如果那些书竟然让一个尚未展开翅膀飞翔的孩子得出这样的结论,哪里还是励志?
  其二,关于朋友。你说:“我有朋友,但不知道谁是我的知己。”你其实和所有人一样,是希望有知己的。但你又转而说:“因为我深信被人了解自己就好像让人捉住了自己的弱点,没有一丝的安全感……”朋友、知己都是双向的,你这样把自己藏起来,哪来的知己呢?
  人与人交往,如果说有什么法宝,那便是真诚。认真倾听,用心理解,而不应是习惯性的敷衍,尽管你自己认为“这样的答案是最安全的”,但你的同学毫不留情地说你“好假”,反而是真诚地说出了心里话的。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或许有很多因素造成了你现在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你就必须屈服于习惯。实际上,年轻人,就要勇敢地挑战习惯,甚至,去突破一些看似已无法改变的“事实”。
  我最近采访了一个男孩,是你的同龄人,山东师大附中高二学生,雷宗兴(本刊也曾于2012年4月发过专访,小编注)。他去年参加“首届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发现身边的历史”,写了一篇《被找回的家族记忆》,得了全国一等奖。
  小雷的姥姥,过着清贫的日子,但时不时会露出一句半句,说她小时候家里很有钱,有汽车,有洋楼,还穿呢料。再问,就不肯说了。参赛后,小雷就开始探究家族史。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什么人?他跟你一样,也想搞清楚这些问题,但他有具体的落脚点。
  从一开始连名字都查不到,到最后写出完整的论文,中间的辛苦不必多说。小雷颠覆了家族的记忆,姥姥那一辈的人聚在一起,眼泪哗哗地掉,都说要感谢这个小孙子。
  我讲小雷的故事,是想对你说,你们这一代,与长辈相比,更敢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可贵的探索之心,以及便利的条件。
  不要患得患失,学着关心家庭,关心同学,关心社会。在电脑前,除了发呆,其实你可以做更多的事。而一旦走出第一步,相信你的心情必会随之明朗起来,什么迷茫、游移、阴翳,都会一扫而空。
  总有一天,你会找到那个真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