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培训体会【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完善、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拓乃至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我国古代美学著作《乐记》中说:“大小相成,终始相生,唱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1.创设情境,美化环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感性化”和“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感情共振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动物狂欢曲》时,可以事先在音乐教室布置“小动物交响音乐会”的水粉画,以鲜艳的色彩,小动物吹、拉、弹、唱的形象感染学生,使他们进入音乐情境当中,然后,在欢乐的乐曲声中,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拍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翩翩起舞……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激发起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音乐的怡情作用和教育功能。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容易营造气氛,比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2.聆听音乐,体验情境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的,要引导学生听懂每一段音乐的情趣。如在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教师可以根据传统文化“诗乐舞”统一的特点,轻声吟诵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品味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之情,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3.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音乐教育把爱国爱家乡等理性情感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道:“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4.重视唱歌教学
  唱歌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其教学目的不外乎:一是通过范唱或播放录音等形式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感染并实施美育目标;二是通过聆听,让学生熟悉必要的乐理知识与歌唱技能、技巧。
  即使在现代小学唱歌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由老师进行范唱或聆听录音,即“听唱法”。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直接地、简便地学习歌曲,同时可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情感和韵味的体验及表达上面,比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较多地练唱歌曲。但是,让学生长时间地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觉得很枯燥,像“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很快会唱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降低了对唱歌的兴趣,而且这种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采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并且难以适应比较长、比较复杂的歌曲学习,尤其是合唱歌曲。
  首先,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旋律引导、图示比较、难点突破、综合能力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唱《小小音乐家》这首歌时,先采用“旋律引导”,让学生模唱歌曲的旋律,进而要求学生自己把旋律换成歌词。这就在“听唱法”的基础上减少了老师逐句歌唱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动脑思考的活动及学生与旋律的接触,对培养学生识谱及乐曲感受能力都有帮助。其次采用“图示比较”法,将曲谱中旋律的高低变化用线条表示出来,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起来练唱,对歌曲中各乐句间出现的重复、模进和内在联系进行辨唱,加深记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的帮助。采用“难点突破法”,将歌曲中难以掌握的部分,先重点练会,再练唱全曲。最后通过“综合能力训练法”,将歌曲的主题、节奏型难点及歌唱声音的要求编成短小的辅助练习,分别通过唱、听、记、看等练习方式,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领悟歌曲旋律、歌词的内涵,这对于歌曲整体的把握及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既会唱歌曲又提高了音乐知识技能。
  5.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
  我在执教《蚂蚁短,蚂蚁长》歌曲中,先让学生朗读由歌词组成的童谣,进而按节拍变化朗读童谣,学生发现其中有一小节是三拍子的,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变化节拍”,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了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在熟悉旋律后让学生唱歌谱,因为全曲由1235四个音符组成,比较简单。学生在唱谱中发现歌曲只有四个音,了解了民歌的结构,同时发现这是广西侗族民歌。在歌词“接龙唱”游戏中,学生兴致盎然。然后教师范唱,学生在倾听中发现了倚音,在唱一唱中体会其效果。
  学生在这堂课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