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公案剧中的神化意识论】关汉卿公案剧代表作

  摘 要: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公认的“梨园领袖”。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其中公案剧就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他所作的公案剧除了揭露当时吏治的黑暗和百姓的凄苦之外,还具有明显的神化意识。本文即对他的公案剧体现的这种神化意识进行剖析,阐述这种意识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原因。
  关键词:关汉卿 公案剧 神化意识
  公案戏也就是以古时官员审理案件为内容的戏剧,这种剧一般有两条线索叙事,一条即当时依仗权势、横行霸道之人欺压百姓,而处于这种境况之下的百姓穷苦不堪,生活极为艰难;另一条即官员审理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最终惩治作恶之人。这两条线索并行,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百姓希望出现清明政治的愿望。关汉卿现存杂剧中有四种公案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智斩鲁斋郎》。这四种剧的叙事方式都是遵循以上笔者所列的两条线索,但是除《鲁斋郎》之外,其它三种剧都涉及到了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官员判案的情节,体现了作者在创作杂剧时的一种神化意识。
  一、三剧中的神化情节
  关汉卿在安排《蝴蝶梦》、《绯衣梦》、《窦娥冤》三部公案剧的断案方式时,都借助“梦”的形式,把整个案件神化,借此惩恶救善。
  其一,《蝴蝶梦》这部剧是讲皇亲葛彪撞倒平民王老汉,反诬王老汉冲撞了他,将王老汉打死。王老汉的三子在痛哭父亲时遇到葛彪,激愤中失手将其打死,被中牟县令判为死罪。包拯审理这个案子时,王妻与王老汉的三个儿子金和、铁和、石和争相认罪,但包拯只想判其中一人有罪,故其让金和、铁和认罪时,王妻都不同意,甚至嘟囔着包拯是个“葫芦提”,但让石和抵罪时,王妻便同意了。包拯为此疑惑,认为石和非王妻亲生,在继续审问后才得知只石和是王氏的亲生子。而包拯在断这个案子前恰好梦到“一个蝴蝶坠在蛛网中,一个大蝴蝶来救出,次者亦然。后来一小蝴蝶亦坠网中,大蝴蝶虽见不救,飞腾而去”,梦中的包拯心生恻隐之心,救出小蝴蝶。此时包拯终于明白了这个梦的缘由,最终便由另一名死囚偷马贼赵顽驴暗中代替石和受盆吊之刑,释放了三子,封其为官。其中,包拯认为梦见蝴蝶是“天使老夫,预知先兆之事,救这小的之命”,若无此情节,包拯只能判石和为葛彪抵命了。由此看来,剧作者设置的这个情节可谓是神乎其神了,在人力所不能及的范围内,便借助于神的力量来为百姓洗雪沉冤。
  其二,《绯衣梦》也涉及到了 “梦”字。这部剧主要讲书生李庆安与王闰香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李家后来家道中落,被称为“叫花李家”,王员外见李家如此落魄,便未经女儿同意而悔婚。后李庆安在放风筝时误入王家后花园,偶遇在花园散步的王闰香,两人约好夜间在花园见面。不料丫鬟梅香奉闰香之命去给李庆安送钱财时被前来偷窃的裴炎杀死,并抢去钱财。王员外知晓事情后认定李庆安为凶手,把他告到官府。而贾虚是一个昏官,把李庆安屈打成招,判其死罪。后钱大尹复查此案,在写“斩”字时,被一只由李庆安从蛛网上救出的苍蝇三番两次的拦阻,最终竟然把笔爆破。钱大尹察觉此案必有冤情,最后得到神示“非衣两把火,杀人贼是我;赶得无处藏,走在井底躲”,他破解了这四句话,捉拿到了真正的凶手裴炎。而李庆安与王闰香则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大团圆结局。在这部剧中,苍蝇把笔管爆破和钱大尹得到神示的情节都是剧作者脱离了现实的一种虚构,案子最终得以破解也是借助了神的力量。
  而《窦娥冤》这部被称为悲剧代表的杂剧直接有鬼魂的出场。张驴儿诬告窦娥,官府对窦娥和蔡婆严刑逼供,窦娥为使婆婆免受拷打,伏法认罪,最终被判斩刑。窦娥在临行之前控诉天地,发下三桩誓愿: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她的的三桩誓愿都一一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到楚州,窦娥的鬼魂出现告知父亲冤情,窦天章重审案件,最终为窦娥洗刷冤屈。在这部剧中,剧作者直接写到了鬼魂出现这一情节,利用神鬼之说来审理案件,更是显现了作者在创作公案剧时的神化意识。
  二、神化意识的产生原因
  关汉卿为由金入元的一代文人,他经历了金朝被灭和元朝建立,目睹了百姓的流离失所。而元朝统治者又实行高压政策,把当时之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汉人和男人受尽压迫。关汉卿的公案剧中就涉及到了元代社会百姓的一些真实生活状况,如《蝴蝶梦》中的葛彪在打死王老汉之后竟然很嚣张地说“只当房檐上揭片瓦相似,随你哪里告来”,在他看来,自己是皇亲,百姓的命贱如草芥,打死个人与在屋檐上揭一片瓦一样;而《绯衣梦》中官吏昏庸,对被告之人多屈打成招,贾虚审李庆安时外郎便说“这厮癞肉顽皮,不打不招”,对李庆安严刑逼供;《窦娥冤》中的楚州太守桃杌在审案前的一段话则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他欺下瞒上,草菅人命,也是昏官。这些剧中的描写既是元朝市井生活的映照,也是读书人对黑暗政治不满的发泄。此外,在《蝴蝶梦》中王氏和三子的仁孝贤德及《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一种希冀,希望出现儒家所倡导的 “仁义礼智信”的社会面貌。
  正是基于以上所述的社会文化背景,那些不想做官或者无官可做的读书人便转向文学创作,也即写当时元朝盛行的杂剧。关汉卿便是其中一员,《青楼集·序》中便言他“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留连光景”。
  综上而言,元杂剧中的公案剧是反映元朝社会的一面镜子,而作为元朝重量级的杂剧创作家——关汉卿,他在公案剧中所体现的鬼神观念也是一种意识倾向。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只好寄希望于鬼神,这也是元朝文人的一种无奈之举。
  参考文献:
  [1][2][4]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一)·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41页,41页,30页。
  [3][5]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一)·钱大尹智勘绯衣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69页,166页。
  [6]李汉秋,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