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都要树立爱护公共改病句【教师应树立健康的病句教学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具体到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病句”教学是为实现该目标而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本文试从病句教学的应试现状和应廓清的一组概念入手,谈一谈在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树立健康的病句教学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病句教学,往往只是各类考试之前给学生强化高考中的“六大病句类型”意识,为应试而进行高考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训练。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告知学生病句的几大类型,如(一)语序不当;(二)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或赘余;(四)结构混乱;(五)表意不明;(六)不合逻辑。然后给出判断病句的方法:紧缩法、类比法、语感审读法、逻辑分析法、抓标志词法等,接下来便是拿历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则学得不堪其苦,而历次考试成绩中,病句题的得分率还是很不理想。久而久之,我们不由得怀疑起高考设置这个题目的作用以及我们病句教学的价值了。
  显然,我们需要有效的病句教学,而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先要树立健康的病句教学观。那么,什么是健康的病句教学观?在健康的病句教学观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病句教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区别“典型”病句和现实病句
  有效的病句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廓清一组概念,即“典型”病句和现实病句。
  所谓“典型”病句,是指试卷上经常考到的六大病句类型,这样的句子缺少足够的前后语境,具有孤立静止的特点,容易辨别分析和修改,讲解起来可操作性强。如:
  例1.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2011全国卷)
  例2.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2011全国卷)
  例3.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2011全国卷)
  例4.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2011江苏卷)
  例5.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2011江苏卷)
  例6.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2011四川卷)
  以上句子都病症明显,容易诊治,例1属于成分残缺,即缺少宾语,应改为“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特色的风格”;例2属于主宾搭配不当,“失眠是感觉”应改为“失眠是现象”;例3属于语序不当,应改为“于中小学就要着力抓紧抓好”。例4属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去掉“取得的”或“靠的”。例5属于表意不明,有歧义。“其他学校领导”可以理解成“本校的其他领导”,也可以理解成“别的学校来的领导”。例6属于不合逻辑,应改为“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禁用服务忌语”。
  这些典型病句若是进行归类强化练习,学生或许一眼就能辨别其病症。但事实上语言在运用中千变万化,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现象则往往不是这么容易归类的,也就是说,进行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并无真正的培养和提高作用。
  所谓现实病句,是指学生在日常表达与交流中产生的病句,包括口头病句和书面病句。现实病句不具有孤立静止性,而是出现在动态的语境中,且类型繁杂,所以辨析修改起来就有些棘手。下面这些病句就是从学生的作文本中摘录出来的:
  例1,这种用生命支撑这个家,为他们的孩子支撑起生的希望多么伟大,多么让人感动。(成分残缺,“这种”缺少呼应的同位语“精神”,且感叹句式运用得不完整)
  例2,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致给后人留下对曹操的偏见。(不简明,可把“曹操”改为“他”)
  例3,我想这样一则真实的事例对于任何一个人都为之感动,为之震撼,对于一天到晚叫苦连天的我上了很好的一课。(滥用“对于”,分不清“对于”和“对”的用法)
  例4,上网对于现在的摩登家庭来说已经是不新鲜的话题了。他们所享受的是上网能带来的一些乐趣。(否定词位置不当,导致语义不顺,“已经是不新鲜的话题了”可改为“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了”;“上网能带来的一些乐趣”改为“上网所带来的一些乐趣”更佳)
  例5,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就喜欢仰望星河,并且发出了思考星空和道德律的智慧。(“发出智慧”搭配不当,错误很幼稚)
  例6,在经历过长跑后的一次呕吐,就代表了向成功迈进了一步。(语义不合逻辑,且存在语法错误)
  例7,没有邓亚萍先天的身体条件不足,她也不会发奋训练,夺得世界冠军。(第一分句应改为“邓亚萍若不是先天的身体条件不足”,该句病在假设复句中主语的位置不当,且“没有”与“不是”的用法不清)
  例8,无论从一盏灯、一句话、一杯水、一件外套中去感受,去体味,你就会成为一个充满幸福的归人。(假设复句的关联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如果”;搭配不当,末句可改为“你就会充满幸福感”)
  这些句子有的错误明显,有的则似是而非,总之读来不流畅通顺,不简明连贯得体。其病症也不像高考病句那样简单纯正,有的还不止一种病症,既有语法错误,又有语义和语用上的错误,而有的错误似乎很“低级”,达不到高中生的写作语言水平,这些都说明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的确存在诸多问题。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把这些句子画出来让学生修改,有的改正后较为通顺,有的则不知如何修改或者越修改句意越不明确。
  显然,这些现实病句才真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这切实关系到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树立健康的病句教学观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