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狄浦斯王》看希腊悲剧的典范性: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摘 要: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强调的是其中的对立冲突及斗争,从而引起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本文主要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悲剧的定义出发,拟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质、悲剧形象的塑造、悲剧的结局等方面来阐述希腊悲剧的典范性。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 希腊悲剧 典范
  《俄狄浦斯王》作为希腊悲剧的经典而流传于世,其名气之大,其研究的多面性早已有悲剧中的“蒙娜丽莎”的美称,“然而两者共同的遗憾在于,知名度太高,使得一切赞美都沦为老生常谈”(语出《俄狄浦斯王?导读》胡耀恒译版本)。笔者完全同意此种看法,并在读完剧本后深受震撼,欲借此文浅显地谈论关于此剧以及古希腊悲剧的一些心得。
  (一)何为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写到,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
  笔者其实读不懂亚里士多德的意思,依据自己对悲剧的理解,认为所谓悲剧,其实是主人公因为神降予的某些无法逃脱的厄运,加上自身性格上的缺陷,而必须去承担犯错之后的惩罚,犯错的来源其实是逃避不了的受诅咒的命运,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可以战胜的敌人或者一种具体的存在,而是一种不可逾越只有敬畏的界限。“而悲剧中的英雄注定必须受苦,这也是构成悲剧的中心,他必须背负那些被认定的悲剧性罪恶”(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2,191页)。
  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常常是以表现人在经历过一番努力后,仍旧被不可抗拒的命运摆布因而打动人的那种无望,主人公本是一个不应受罪的人,但他从戏剧开始就处在命运的掌控之下,她的挣扎和逃避都只徒劳。这种无望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悲哀和恐惧情感,又因为主人公身上的诅咒是被神选中,可见命运对于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权利,因此观众害怕这种不幸的遭遇有一天也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种畏惧使得他们相当具有怜悯的同理心和敬畏感。于是在人神关系的对比之中,神处在绝对的强势地位。由此可见,希腊悲剧所要突出表现的是失败的不可避免性而并非失败本身,其实是标榜了神谕的不可抗拒。
  (二)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浅显分析
  “剧中关注的是人与神的关系,以及人道和天道的关系。”(语出《俄狄浦斯王?导读》胡耀恒译版本)。
  本剧主要讲述了因为底比斯城邦的瘟疫,现任国王俄狄浦斯受神的指示追查杀死前任国王的凶手,并在审判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早就因为神谕的安排,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成为了母亲的丈夫。原以为逃脱的诅咒统统应验,自己从地位崇高的国王沦落为肮脏、可怕的罪人,并最终刺瞎了双目选择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王聪明过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回答了狮身人面像的问题,拯救了底比斯的人们。然而他明知自己在未出生前就被诅咒将要弑父娶母的命运,却单纯地以为逃离长大的国家就可以抗拒神的命定,这种自大的聪明最终使他放松警惕,于是他在没有多想的情况下因为暴躁的性格而杀死了路人,又娶了比他年长的女人做妻子。这使人对他的智慧产生怀疑。
  他是真的聪明吗,还是作者以及那个时代古希腊人强烈的宿命思想,那种把命运看作神秘的,至高无上的和主宰一切的敬畏感,使得俄狄浦斯必要犯错、受难。甚至有学者也曾解释说,世界上有千万条路,俄狄浦斯怎么就走上了那条与老国王相遇的路口。笔者想来,似乎此种疑问也成立,但索发克里斯出于对神的敬畏而强调赋予主人公俄狄浦斯式的聪明,即在道德上或智慧上的缺陷,最终使得他自己和他的国家掉入毁灭的深渊, 也就印证了那句话:“聪明之锋芒反为刺着聪明人,聪明是一种反自然之罪行。”——这就是这神对我们高声疾呼的可怕的话。
  俄狄浦斯不能阻挡神谕,但却他保留了作为人的尊严。追查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发现的过程。俄狄浦斯王在整个发现的过程中不仅是在追查凶手,他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复杂得多的问题,他其实真正追问的是,我是谁。随着调查的层层深入,主人公从不知我是谁,到即将知道我是谁,并且预感到最终的答案将带给自己不好的结局时,依旧选择追问下去,剧中的“发现”设置得巧妙,且“发现”生出了一个“倒转”,即是伊底帕斯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他的命运因而转变了。
  这个“倒转”来的如此特别,因为科任托斯的信使本是来报告好消息的,却意料之外的把事情弄得更坏,因而生出这个转变。俄狄浦斯是一个光荣伟大的人物,虽不很公平善良;且因为他的倒转不是由一种罪恶得来的,乃是由一种不自觉的错误而产生的。这种错误使得英雄的悲剧性达到了最高潮,此时的他也博得了最深的同情。作为国王,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宣布停止追究,甚至在王后的劝阻中他应该已经意识到了最坏的结局,但是他具有那份作为国王必须拯救城邦的责任,和那虽然有些暴躁但是却不坏的心使得他最终选择继续下去。最终的结局让观众明白,无论如何都逃不出神谕,哪怕你的地位再崇高,但是至少,你可以保留人性的尊严。
  (三)关于悲剧的结局的探讨
  俄狄浦斯不是一个恶人,他只是犯了错误,并非道德上不可原谅的错误,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十三章中写道:“……有一种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种人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碮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族的著名人物。”(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84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性格分析,俄狄浦斯性格暴躁,失手杀了挡路人,他自以为聪明,不重视神谕,解答谜题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母亲。当他因为自身性格或者或智慧上的缺陷而形成的差错必须受到惩罚时,悲剧的效果就相当明显。它们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人在其一生中总是遭遇他无法控制的环境和力量,他不得不为他的差错而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