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走进课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什么

  针对当前课改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我个人认为,能否把课前十分钟的时间有效的地利用起来?能否让语文教学不再停留在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的枯燥、单一的机械的学习状态?能否根据现在的教学体制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能否使课前十分钟的学习形成一个系统化的长期教学?能否把中国最古老、最有价值的“书籍”带进课堂上来?根据这几个问题,我一直在研究也真正的把它付诸于实践,实践后效果明显。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我的“让古典四大名著走进课堂”的实施方案及其利弊,供大家参考和一同研究。
  1. 循序渐进式的“梯度”安排 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构思等诸多方面考虑,我以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等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我对初中三年制的课前十分钟的具体安排,是由浅入深、呈现梯度的,四部书先后顺序安排尤为重要。不知道这样安排是否合理:初一课前欣赏的是《西游记》一部充满幻想的神魔小说;初二开设的是正面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水浒传》;初三研读学生感兴趣的魏、蜀、吴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所描绘的四大家族中贾府的兴衰史。
  古典《四大名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的宝贵人文财富。每一部书可以说都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历史背景、道德文化、军事外交都活灵活现的显现于眼前。可以使我们轻易追溯到历史长河的源头,回到现今生活的原始状态,任意浮游于文学的海洋之中 。
  2. 初三年级课前十分钟设计读《三国演义》实践 初三年级必读书《三国演义》,主要采用指导的读书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通读即将开设的古典名著,开学后由《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始,逐一推进,主要以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习:以评书的形式讲《三国演义》;精彩段子评说;任务形象辨析;网络链接;诗词鉴赏;名著小结活动周。一年的时间学生主要以这几种方式去读书,上课时利用十分钟时间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讲授给学习伙伴。
  例如:同学a指出:《三国演义》的第二十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计,仓皇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日:"曹操何在? "操反指日:"前面骑黄马者是也"。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于是得以脱险。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我认为写得最好的人物就是反面角色的曹操。同学b指出书中对战争的描写成就最为突出,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大规模的战争,从战事的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到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都能叙述得生动而具体,写出战争的巨大声势,处处扣人心弦。特别是赤壁之战,作为三方同时卷入、决定三国鼎立之势的关键性战争,从《三国志》中简略的记载,经过铺排和虚构,成为小说中整整八回的篇幅,写得高潮迭起,始终充满戏剧性的变化,从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广阔的视野和宏伟的构思。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置身于这惊心动魄的战争之中。学生从书中描绘的魏、蜀、吴三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里体验出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历史现实。
  3. 课前十分钟创新设计的利与弊 班级现有状况分析:现在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下他们的学习状态。就成绩来说班级里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换言之就是说:在课堂上能有多大限度消化和接受的知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我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所以说我力争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就学习语文的热情来讲可以说是“兴趣高涨”。我始终认为班级里没有什么优等生和差生(不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我发现对此学生深表赞同。力求在平等、互爱的前提下共同学习。
  就学生的现有心理、听课状况来说,课前开设读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这个概念尤为广泛,不管是什么样的书籍,只要有文字就有文学的“蕴涵”。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热衷于读书。课下有看《读者》的,自习课时间有的啃《青年文摘》,晚自习看见学生手里有捧着《小说选刊》的,总之从前不愿意从书中汲取知识的同学,现在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而我所说的“弊”,不知道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十分爱读书,一有时间他们就充分的利用起来。但考试成绩一直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也分析过:有可能是课内基础知识没抓牢;也可能是课内课外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起来等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究竟那一个更为重要;或者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必须从初一开始实施方案。
  以上是我个人的设想,同时也在实践中尝到了创新的甜头,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有发现失利之处。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修正、改进。诚心邀请广大同仁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