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探究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是指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决定着人的幸福指数和人生的价值观念。
  个性的形成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主要是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素养,注重个性发展,尤为重要。
  一、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可谓众多,教师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具有相同的个性。教师面向所有的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实践经验表明,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成百上千的学生,他们千差万别,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都不同。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教师要用坚持发展的观点,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潜能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素质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和发展。对不同的个性要分别采取适宜的方式加以引导和培养,因材施教。
  二、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学生个性
  个性的构成主要是自主性和创造性,一个思想上有独立性的人,他在行为上就必然具有创造性。这意味着,培养个性也就是发展其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平时教育教学中,给学生营造思索的时间、参与的权力,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敬互爱、愉快、平等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鼓励学生从现实出发,通过努力发散思维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课堂中可以组建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探讨、创作。创作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且重在过程,而不是注重结果。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评价学生的创编活动,从而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这样,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的能力,最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独特观念、想法、行为动作等,引导发挥他们的独特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审美情趣和积极人生观上得以健康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观,对他的人生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在学生刚步入学校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学小猫走路、鸭子嘎嘎叫、小鸟找家、辨别各种动物声音等游戏,使学生在排队、行走、做操、上课时做到静、快、齐,这样不仅很快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而且使自己的课堂能够井然有序。
  学生展现自我,表达意愿,分辨是非,感情的流露,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自信心的培养。有了自信才能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特别关注,用善意的微笑,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以鼓励为主,发现潜在优点,在学生感到没有自信时,用激励的语言激励他们敢于超越自己,相信自己能行。当发现有学生集体意识不强,或者对于集体不能融入的学生,教师可以身体力行参与他们的活动带领他渐渐融入这个群体。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下课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做到耐心询问,发现问题,正确引导;发现进步,即时表扬。帮助他们摆脱困惑,从而培养其积极的人生观。
  团体合作是当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项目。它决定了学生是否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编排小组,可以进行竞赛,任何一位学生都能够为小组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培养学生作为主人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小组中的成员都会为小组的胜利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甚至可以带动平时自制力差、贪玩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融入到积极的合作状态中,从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面对社会上某些诱惑和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学生的性格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尤其重要,对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也带来了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江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