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红狐|红狐

  《怀念红狐》是刘志成先生的一篇名作,作品一经问世,一时洛阳纸贵。作者人生坎坷,历经了太多的生活磨难,其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让其文章一洗浮华与肤浅,呈现出博爱与悲天悯人的气质。我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把这篇文章列入《现代散文阅读》第二专题“难以忘怀的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反复阅读品味,深深地被作品感染。红狐的通晓人性、爱子情深以及那最后向人类的一跪拜,永远定格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中。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本文母爱的永恒性。
  一、 母爱在浪漫主义手法中得以永恒
  浪漫主义气息给人以轻松神秘的感觉。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时空交错,打破了平铺直叙的思维惯例,红狐一开始就出现在荒凉的环境里,离村二十里外的荒地、沙丘,水漉漉的菱形双眼,默默地望着我们,给人一种遥远而又神秘的感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看着眼前火红的狐狸,想到家中被叼走的老母鸡,想到失去的学费,我心里就腾起一团火。我和红狐开始角逐,我狼狈不堪,红狐轻松自如,而红狐鬼魅般的行动更激怒了我。透析红狐的行动,不难发现,轻松自如的背后掩藏着天大的秘密。“默默地望着我们”,“红狐冷冷地看着我”,“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原来红狐有心事,她在引诱对方,保护自己的孩子。红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聪明做法是一个错误,她诱敌太深入了,被人类识破了动机,红狐绝望,悲哀长嚎。这种曲折浪漫的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更增添了红狐的悲情色彩。
  特别是在那个月光朗朗的夜晚,红狐讨子的哀求,让我们震撼。红狐因为失去了小狐而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精灵,那最后向人类的一跪拜,把母子情深推向高潮。红狐毕竟是畜生,她用原始生命演绎了一曲完美悲壮的歌。《生命的跪拜》一文也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一屠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牛,屠户提刀准备开宰时,牛的眼睛里已满含泪水,但屠户还是举起了刀。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牛泪如雨水。屠户没多想就手起刀落,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在牛的子宫里,静静地躺着一头小牛犊。这种充满悲情而又浪漫的写法,把红狐和牛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震颤着我们的心灵,而母爱也因此得以永恒。
  二、 母爱在红狐的多次消失中得以升华
  《怀念红狐》一文中多次出现红狐消失的字眼,细细品味,每处消失,都耐人寻味。深夜红狐偷鸡,给一个贫困家庭留下无尽的哀叹。也正是这种不良行径,给红狐带来了灭顶之灾。可是后来我们发现,这种不良行径也是一种无奈,红狐身后有四只嗷嗷待哺的小狐,为了孩子,红狐铤而走险,得逞后,箭一般的消失了。红狐的确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母爱,我们能够悲天悯人,原谅红狐。
  在我和红狐的角逐中,红狐跑到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红狐的轻盈伶俐,使我火上加油,发誓要消灭她。红狐的消失,是红狐最大的智慧,因为她想引诱对方远离巢穴,让孩子远离危险。红狐在发现遭遇危险的那一刻,是多么的焦虑,多么忧心忡忡,她竭尽全力地去努力,但是最终没有逃脱“猎人”的眼睛,秘密被发现,红狐长嚎、流泪、乞求。红狐的这次消失让我们看到红狐因母爱而产生的勇气和智慧。
  经过了一番近乎生死的对决,红狐终于带走了小狐,飞快地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次消失让我们心中沉甸甸的。红狐失去了孩子,憔悴、黯然无神;她哀嚎,向人类跪拜,乞求人类的怜悯,这是令我们动容的,即使铁石心肠,也会黯然神伤。红狐的悲壮,就在这里。孩子失而复得,红狐带着含泪的微笑,消失在夜色中,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惆怅。红狐也许永远不再回来,但因为这感天动地的母爱,红狐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三、 母爱在对红狐的敬畏中得以传递
  人们对红狐本身就有一种畏惧之感,特别是生活在《聊斋》里的狐狸,让我们望而生畏,夜色中,红狐偷鸡,更增添了神秘妖邪之气。母亲提到红狐总是唉声叹气,背后总是掩饰了一丝的惊慌。作者年少无知,憎恨红狐,为报复红狐,和红狐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在接触中,发现红狐并不邪恶,而是爱子情深。红狐的几次哀嚎,令我心肠变软,欲放走小红狐;但此时我的心理转变的火候还不够,“忽然想起”“把心一横”“狠狠唾了一口唾沫”,毅然带走小狐。在最终的对峙中,红狐撕心裂肺的哀鸣,令作者全家震撼。红狐的母爱,彰显了动物的本能,更激起了人血脉中流淌的亲情,作者全家最终义释小红狐。由此可看出,人们对红狐的态度,由望而生畏,上升到敬畏之情,进而感动。这应是我们的本性,也是和自然生灵的灵犀之处,但这种情感正在淡漠,作者的忧患意识也随之产生:和城里的朋友分享这份感动,但朋友们一脸漠然,揶揄我艳遇了聊斋狐女子;我知道这份情感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我是何其的悲哀。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怀念红狐,就是记住那份感动;永远的红狐,就是让那份感动永远留在我们的血脉中。
  (徐州市丰县华山中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