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中一般从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又派生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出场比较、环境描写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多种教学目标。由于课文内容丰富,主旨深遂,在教学方式上一般采用教师主讲、师生共同探讨的模式。今年笔者任教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好,因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人物形象分析为突破点,自主完成这篇经典课文的学习。
  一、课堂描述
  用两节课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第一节:
  布置学习要求,分组讨论。要求如下:
  1.从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三人中自行选择一个研读,再按所选人物分成三大组,人多的可以继续分成几个小组。
  2.分析讨论时要求从文本的具体描写入手,不能架空分析。以课文为主,适当补充小说中其它情节以作佐证。
  3.每小组每名成员都要发言,一人笔录,最后共同形成书面材料。材料由“人物分析”和“寄语×××”两部分构成。第一个要求重在要求概括出人物的特点,第二个要求兼顾写作训练的目的。
  4.每组推荐一个主讲人在第二节课时汇报本组研究成果。
  第二节:
  师:上节课大家就自己选定的人物进行了交流讨论,现在请小组发言人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提问。哪一小组先来?
  生1: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林黛玉。首先从她的外貌说起。作者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进行了比较。
  第4段写众人眼里的黛玉,只是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表象,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第5段中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描写更进了一层,突出她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中国古典文学描写女子美丽,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等词语,可王熙凤不用这些词语,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不是一般的赞美,而是赞叹,且叹中有惊。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出自其口,黛玉丰姿可知。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不仅迎合贾母心意,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经过两处铺垫,第14段中借贾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病美人图,而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能看出来。三处描写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了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既有朦胧的美感,又使她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曹雪芹在第5 段和13段对王熙凤、贾宝玉两人的服饰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而对黛玉的衣饰始终不提及一字,不管是在众人眼里,王熙凤眼里,还是在宝玉眼里,甚至整部《红楼梦》中也少有她的衣饰描写。本文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使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为的是使女性的美雅俗有别。王熙凤对服饰的过分修饰,是俗气,恰恰衬托出黛玉超凡脱俗的风韵。
  师:第二处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能不能算是正面描写呢?
  生2 :这应该也是侧面烘托,因为并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容貌。
  师:对。最能表现王熙凤的惊叹的是哪一个字?
  生3:“真”。
  师:为什么?
  生4:“真”表示意外,以前都不相信有这么标致的人存在,现在居然真的有,说明实在是太美了,美得叫人不敢相信。
  师:你们刚才分析时已能抓住关键句子了,如果能突出关键词,就更好了。能概括一下第三处借宝玉之眼对黛玉的描写突出了黛玉的哪些特点吗?
  生1:美丽,多情,心细,体弱多病。
  师:很好。黛玉组的请继续。
  生5:我们这一组也是研究黛玉的,我们研究了对黛玉的语言行动描写。首先是第7段在邢夫人处的回话:“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婉拒用饭之意,又表现了她顾全礼节,识大体。其次是在王夫人房里,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黛玉方才告了座,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行事,可见黛玉的谨慎小心。再次是回答读书问题时,答贾母与答宝玉措辞不同。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很谦虚地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姐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细心敏感,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她将姿态放得很低,不想让人觉得自己比贾家姐妹有才学。
  师:这一小组在研究人物语言行动时很好地结合了原文语句,分析有理有据。也能注意文中的细节。你们能概括一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吗?
  生6:我代表这一组概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细心,多虑,自尊,孤傲。
  生7:我问一个问题,林黛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她为什么和贾府中的其他女孩子不同?
  生8: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她的身份造就了这一点。她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的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身处这个大家庭,无疑她是自卑的,偏又她的骨子里生着叛逆,她用孤傲掩盖住了内心的自卑,所以在贾府显然不如宝钗得人心,造成了死时场景的凄凉。这正是她的悲剧所在。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她的身世,二是她的性格。
  生8:是的,一是外在原因,一是内在原因。
  师:说得非常好,每个人的性格的形成都是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分析得很深刻。
  师:你们这一小组谁来“寄语林黛玉”?
  生9:你左手捉襟,右手执笔,挥洒出那一腔诗情,在风中流转不息。茜纱窗下,你长长的流苏,萦得宝玉伤心,绕得整个世界为之动容。你是个会舞文弄墨的才女,每次作诗应对必是技压群芳,“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字里行间流露出灵动之美,足见你过人的才情。你是个多愁善感的痴女。在那个花飞花谢花满天的季节里,你匆匆走过。你葬的不仅是花,还有一季春,一场梦,还有你的青春,你的往昔,如繁花般,你绚烂而又柔弱的生命,在岁月的笑声里,最终香消玉殒。你知道,尘世中,无论怎么努力想要牵住手中的姻缘,终会被迫松开幸福。因此,你选择了离去。你的生命就应该是这么一种永恒的存在,于无声处尽显性情的高贵与纯洁。拈一朵落英,呷一口香茗,绣一枝芙蓉,摆一盘围棋,每一个在你身上浅浅停留的动作都展示了你的美,高贵而忧郁。